boxmoe_header_banner_img

铎京探索者协会

追随能量流的脚步

       
文章导读

Region-10:“双生月崖”


avatar
米莉 2025年8月13日 188

探索报告:双生月崖

      地区风格:生态
      天气系统:永昼(15℃)、永夜(-10℃)
      探索难度:★★★★
      不安全 | 资源价值较高 | 未勘测完全
      归档时间:2025年3月28日

环境描述

双生月崖是一个由巨大、撕裂的悬浮山脉构成的独特地理区域。这些山脉并非与地表相连,而是以不规则的形态漂浮于广阔的虚空之中,其底部可见明显的断裂面和裸露的岩层结构。整个区域被一道清晰的空间界限划分为两个极端环境:永昼侧和永夜侧。

永昼侧维持着恒定的光照强度和15℃的稳定温度,其地表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稀疏的耐光植被。永夜侧则处于持续的黑暗状态,温度保持在-10℃,地表覆盖有冰霜和适应黑暗环境的植被。昼夜两侧的过渡区域宽度极窄,约数米,且能量波动剧烈。

在悬浮山脉下方,分布着大量破碎的浮岛,统称为“天穹碎屿”。这些浮岛大小不一,从直径数米到数百米不等,其表面多为陨石撞击痕迹和古老的岩石结构,它们以不规则的轨道缓慢漂移,能够上下左右位移。用肉眼在山崖上往下看,第一眼便能看到一座巨大的浮岛,它屹立在天穹碎屿的中央,我们称之为“中央之岛”。中央之岛和月崖之间有规律的碎屿在往返,这能顺利的帮助我们从月崖的过渡区域前往中央之岛。

中央之岛的核心区域是“星锚之地”,该地带由数根巨型引雷柱构成。这些引雷柱高度可达数百米,材质不明,表面雕刻有复杂的符文阵列,并持续向周围空间释放微弱的能量场。据初步分析,这些柱体是为束缚一头星空巨兽而建造,其能量场旨在维持巨兽的禁锢状态。

双生月崖的昼夜切换机制异常特殊,是周期性地骤然发生的非自然渐变机制。在切换发生时,永昼侧和永夜侧会逐渐开始“反转”,即永昼侧转为永夜侧,永夜侧转为永昼侧。切换具有一个窗口期,就像窗帘拉开、关上一样,以过渡区域为中轴,从各自的边缘开始,一道光或者一道阴影,逐渐覆盖掉现有的空间。若窗口期结束后,区域内未能及时撤离的任何物质或生命体将触发“空间湮灭”现象。空间湮灭表现为局部空间结构的瞬间瓦解,导致其中存在的物质在极短时间内完全消失。该现象无预兆,发生速度极快,且目前尚无已知方法可逆转其效应。这种周期性的空间重构事件,对该区域的探索活动构成了极高的风险。

生态系统

双生月崖的生态系统展现出高度特化的适应性,其生物群落分布严格遵循昼夜环境的划分。

永昼侧的核心生物是光鹰,这种大型飞行生物利用其高度反光的羽毛和强光适应的视觉系统,在悬浮山脉间进行高速飞行和精确机动。作为顶级捕食者,光鹰对领空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会主动攻击入侵者。

永夜侧的代表性物种是影玫瑰,这种独特的开花植物依赖绝对黑暗环境生存,其花瓣散发的生物荧光是区域内唯一的自然光源。影玫瑰的生长周期与永夜环境深度绑定,其内部蕴含的特殊化合物被发现与空间结构稳定性存在潜在关联。

天穹碎屿区域则活跃着浮空岛灵,这些能量态生物与破碎的浮岛环境共生,能在岛屿间自由穿梭。它们对外来者表现出防御性,其能量波动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或精神干扰。该区域的核心生态要素还包括昼夜守护者和被束缚的星空巨兽。

昼夜守护者具备高度智能,其职责似乎是维护昼夜循环机制并监视星空巨兽,对任何干预行为表现出极端敌意。星空巨兽被引雷柱禁锢于星锚之地,其挣扎引发的能量波动和精神压迫对周围空间造成显著扭曲,是该区域最强大的威胁源。

值得注意的是,巨兽活动可能导致引雷柱脱落星锚晶石。这些晶体碎片蕴含强大的空间束缚能量,是维持引雷柱能量场和区域空间稳定性的关键物质。星锚晶石的脱落与再利用,构成了该区域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初步观察表明,光鹰群会定期向引雷柱投射翎羽,而浮空岛灵则表现出主动修补柱基裂缝的行为,暗示整个生态群落与被束缚的星空巨兽及引雷柱维系机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深层次的共生或制衡关系。

探索指南

双生月崖的探索活动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准则以应对其独特且致命的环境。

首要威胁是周期性骤然发生的昼夜切换。其过渡区域极窄,伴随剧烈能量波动,未能及时撤离至远离交界线的稳定区域(如远离双生月崖的浮岛、中央之岛)的物质将遭遇不可逆的空间湮灭。必须全程依赖高精度空间能量波动探测器和计时设备监测切换预兆,一旦发现迹象立即执行快速撤离预案。

在核心区域星锚之地活动时需格外谨慎。引雷柱是束缚星空巨兽的关键,但其稳定性受巨兽挣扎影响,可能导致结构受损并引发大范围空间畸变。执行涉及引雷柱加固、校准或星锚晶石收集的任务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结构风险评估。需高度警惕昼夜守护者和浮空岛灵的反应,前者对干扰引雷柱的行为极其敏感。处理星锚晶石时,必须同步注入中和凝胶以控制其蕴含的强大空间束缚能量,防止能量逸散或反噬。

探索永夜侧需克服持续-10℃的低温与绝对黑暗环境。必须配备高性能防寒装备、可靠热源以及先进的夜视或热成像装置。接近影玫瑰区域时需保持警惕,其周围可能存在微弱空间扭曲,应进行空间稳定性检测。导航方面,在缺乏视觉参照的环境下,应依赖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和实时更新的能量波动图谱。此外,悬浮山脉和天穹碎屿构成的复杂地形带来额外挑战。

除了在中央之岛和双生月崖之间往返的浮岛,其他浮岛的不可预测漂移可能改变路线或撤离点,要求探索者具备动态路径规划能力。区域内频繁的空间能量波动会严重干扰无线通讯,必须采用多频段加密通讯系统并部署物理信标作为备用。针对坠落、迷失或设备故障等紧急情况,必须制定并演练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救援协调机制。任何探索行动都应严格控制在安全时间窗口内,并在昼夜切换前预留充足撤离时间。

探索日志

记录时间:2025年3月21日,19:30

记录地点:双生月崖,永昼侧临时前哨

这片凝固的光,15℃,恒定得像一个巨大的谎言。我坐在这所谓安全的永昼区前哨里,敲击记录板的手指却控制不住地微微发颤。永昼……这该死的‘永昼’!光线毫无生气,固定得令人窒息。我的视觉已经被这种恒定折磨得疲惫不堪,总觉得在余光里,悬浮山脉撕裂的阴影在缓慢蠕动。

校准,检查,再校准。记录仪运作得勉强算稳定,但每隔一段时间,刺眼的警告提示灯就急促闪动——空间能量波动又来了。那些无形的涟漪撞在设备上,就像看不见的巨兽在撞击我们脆弱的玻璃瓶。我得像哄孩子一样手动校准它,每一次重连都让我手心冒汗。我们带来的微型感应器,刚部署到引雷柱外围就疯了似的读数飙升,随即几个关键节点干脆黑屏。它们看到了什么?还是说……仅仅是被巨兽无意识的挣扎余波碾碎了?记录仪屏幕上混乱的能量谱线让我喉咙发紧,那不是图表,是濒死生物的脉搏。

看到永夜侧传来的影像了。绝对的黑暗里,只有那些该死的影玫瑰在幽幽发光。那点微光本该让人安心,可它们周围的虚空看起来……不对劲。图像边缘是糊的,岩石轮廓像在水中摇晃,这不是摄影故障。是那片黑暗本身在拒绝被捕捉,拒绝被理解。试图计算这些扭曲度?我现在连数据都怀疑是扭曲的产物!这地方的物理法则根本是破抹布,谁也不知道它哪块还能兜住重力,哪块就要彻底撕裂。

就在刚才,隔着边界遥望永夜墓园。冷。即便是隔着重型防护服盯着那片绝对的寒冷深渊,骨缝里都像塞进了冰碴。然后我看到了‘那个’。一个几乎与墓园冻结的岩石融为一体的轮廓——守夜人卡尔?资料里说他是守望者。他就站在永夜边缘的某块浮岩上,面向深渊,一动不动。破旧衣袍被微弱的气流或是什么…能量场?撩动,整个人却像一座风化千年的墓碑。太远了,看不清表情,或者说那轮廓有没有表情都很可疑。但他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份无声的、沉重的警告:此地非生者应久留之地。我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打破某种脆弱的平衡。当他的视线似乎…缓缓扫过前哨方向时,哪怕隔着厚厚的保温层,一股莫名的寒意猛地蹿上了我的脊梁骨。那不是威胁,是比威胁更冰冷的东西——一种洞悉你无知和渺小的、绝对的漠然。我下意识地缩回了探头的位置,背后一片冰凉。

附录:永夜守望者档案

名称:卡尔 / Karl

身份确认: 守夜人 (The Nightwarden);前第七代束缚仪式祭司

命名溯源

记录显示其并非原名。原名遗失于星锚档案馆的湮灭事故(相关事故报告编号:A-001)。现用名“卡尔”源于束缚者古老文献中一个描述“被锚定之魂”的诅咒词汇:“Karlar”,意为禁锢的代价。现存最早的执勤记录(基于残页)上,他的名字登记栏第一次被粗暴地涂改为“Karl”,并附有星锚祭司长的批注:“其名已献给永夜,此后仅作卡尔——永恒岗哨的活体刻度。”

历史背景

根据星锚之地引雷柱基座浮雕及湮灭婚契书废稿的碎片信息交叉比对:在约半个世纪前的“第一次崩链灾难”期间,一头名为“哀恸之星维萨格”的幼年星空巨兽尝试挣脱束缚,引发了大规模空间湮灭潮汐。时任束缚祭司团为平息动荡,举行了禁忌的“星锚之誓”仪式。

该仪式需挑选一名守护者作为活体枢纽,其核心流程包括:

  1. 永劫祭礼: 选定者穿戴永恒婚礼原型仪轨鞋履(鞋尖曾实验性编织出类似婚戒的光轮结构),在昼夜切换临界点步入湮灭边缘,试图以自身为支点撑开一个短暂的“缝隙花园”。
  2. 脐轮铸刻: 巨兽剧烈挣扎导致星锚锁链断裂,飞溅的核心星锚晶石碎片被引导嵌入守护者胸腔。碎片与其血肉强行融合,重新构型为星锚脐轮——一个以光鹰翎羽(平衡永昼)和压缩影玫瑰锭(镇压永夜)共同驱动的活体罗盘,其指针永远指向被束缚巨兽的痛苦波长。
  3. 守望传承: 仪式成功稳定了星锚之地,但守护者彻底失去了凡人性。其意识与巨兽的哀鸣、引雷柱的能量脉动永久绑定。从此,“卡尔”作为编号被继承,成为看守昼夜界限的非人存在。

卡尔的现状

前代守护者(即其父亲,根据星锚襞襟传说及祭司日志暗示:老守望者在感知到束缚即将失效的预兆时,于某次黎明前跃入星渊试图自我献祭,最终只有他那件化作襞襟的亚麻领巾飘回)在卡尔成年时便选择了星渊之路。年轻的卡尔继承了职责,直至“第一次崩链灾难”发生并导致了他的自愿(或被迫)转化。

  • 生理状态: 人类形态仅具外表意义。星锚脐轮在其胸腔稳定搏动,皮肤呈半透明的灰色。其视觉系统已适应绝对黑暗,永昼光线对其如同烈火灼烧。
  • 行为模式: 永夜墓园的永久居民。主要活动为在关键引雷柱附近无声巡视,或长时间伫立于特定观测点(如星锚脐轮指示的危险波动源、潜在湮灭畸变点)。极少主动发声,交流仅限于简单手势或指向危险方位。对人类探索者表现强烈漠然与疏离,任何尝试靠近或询问星锚核心秘密的行为均可能触发其警告性驱逐(通常表现为指向引雷柱的裂隙或即将发生的湮灭前兆)。
  • 中立不友好: 卡尔视自身为双生月崖运行机制的一部分,而非人类个体。他并非故意敌对探索者,也无意协助巨兽脱困。其存在目的仅为确保束缚装置(包含他自身这个活体组件)的持续运转。对探索者而言,他的警告可能挽救生命(指向湮灭),也可能将人引向能量湍流最危险的核心(远离威胁装置的关键节点)。其行为逻辑绝对优先于束缚系统的稳定,而非任何人类的利益或生死。

评价

卡尔之名,是束缚的诅咒印记。他是星锚之地血肉与晶石铸就的悲歌,一个在永恒湮灭边缘行走的守望者。理解其行动,绝非揣摩人情,而是解读那张以空间湮灭、巨兽哀嚎与破碎誓约为经纬的残酷“星图”。与其寻求沟通,莫如敬畏那份冰冷的、非人的职责感。

记录者:安娜·维拉,铎京探索者协会中级探索者


权限验证失败。请先登录

 

<< Region-9 | Region-10 | Region-11 >>



评论(0)

查看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部分页面文档中的文字或图片可能使用了AI生成,请注意甄别。